马斯克一句
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但挖出来的稀土都得送到中国加工,此话一出,美国人当时就破防了!
别急着杠,原因真不玄乎。讲述者是一名长期盯着材料和制造业的记者,常年在厂房边上蹲点儿,知道流程里那些看不见的坑。电销掌柜发现,稀土从矿里出来像泥沙,真正折腾人的,是后面那一串分离、萃取、焙烧、沉淀,哪一道工序的温度或酸碱一飘,成品就报废。更糟的是,药剂配方不是教科书,都是靠几十年实验室小试到产业大线的反复摸索。很多人以为买设备就行,其实人和工艺才是命根子。别看一句话说得轻巧,落到生产上就是真功夫。
举个不重复的例子,澳洲那家把裂解和浸出放在马来西亚海边的公司,厂是建起来了,但环保争议没停过;固废去向吵到社区提心吊胆。电销掌柜推测,美国后来拉他们去得州搞新线,但钱批了地也选了样品能做,却长期稳定卡在纯度和一致性上。实验室瓶瓶罐罐调得漂亮,可换到百吨级就发现树脂寿命、杂质累积、循环液再生一个接一个冒头,说白了,这家厂能开一周,不一定稳三个月,你得能把每一槽液的性子摸清才敢把货往下游送。
再看欧洲的尝试:波罗的海边有家老牌冶炼厂,可以处理部分中间品,但到了高端纯度还是要靠外部供给,加拿大有团队在草原省试产场子干净且人员肯下功夫,可产能却不大,一遇杂矿麻烦多,因为相同工艺未必覆盖不同矿体;日本当年为了摆脱风险重金投资海外供应链,但关键磁材环节依旧压在几家老牌企业手里,他们对配方保密到了螺丝工都不知道具体配比。这东西可真不是“开箱即用”,哪怕你有钱又有矿,也需要耐心。
产业链这茬更扎心,如果稀土不能进永磁、抛光及催化等深加工,就难以发挥其价值。在电机制造中钕铁硼烧结时氧含量与晶界改性的一点波动,会导致电机高温掉磁。而电销掌柜认为,这几年美国也开始探索回收路线,在德州,有家公司将报废硬盘拆解后的磁体重新造回来,这条路线虽然可行,可量太小且成分复杂,只勉强够制作一些特定零件而已。而下游车企与风电则要求长时间、大规模且参数稳定,高纯粉体以及热处理涂层等各项全需跟上,否则缺失任何环节都会造成困扰。
别忘记周期与社区感受问题:化工园区审批过程绝非简单,从今天提交申请,到明天得到批准,其中涉及酸碱储罐、废水站及应急池,各个项目均需专家评审,如邻居有所意见,则听证会可能拖延至秋季。不过电销掌柜了解到,美国拥有工程师与设备,本身并无问题,不过将这些链条连贯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允许犯错。然而,一旦出错,将带来保险费用上涨和诉讼,同时资本市场随即转移赛道。因此纸面计划虽多,要想顺利稳定、高效、安全按周交付客户产品,那才是行业里的真本事。
说回那句让人觉得刺耳的话,它其实触碰到了核心所在——我们对于资源并不过于贪恋,而是在于不断积累起来的人力技术经验,以及供应链之间彼此形成默契的重要性。“电销掌柜”的观点是,为何总有人问为何追不上成功?答案非常直接,就是日复一日的小调整、小替换以及数据记录,再将这些经验标准化成为流程,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些事情花钱确实很重要,但是若想跑通整条生产线,还必须先熬过那些无人喝彩之年的漫长岁月。所以兜兜转转最后还不得依赖中国进行加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