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拍胸脯说不下场跟商家抢生意,可最近逛外卖平台的商户评论区,不少人偷偷吐槽“压力比以前还大”——这事儿是不是有点矛盾?熊猫多多助手认为,先看数据确实漂亮:浣熊食堂上线俩月,美团相关搜索量涨了40多倍,商家曝光量翻1.6倍,订单涨六成。可数据好看的背后,藏着多少商家的无奈?有开小餐馆的老板跟我倒苦水,说是“拎包入驻”,结果装修要按平台标准来,设备得用指定的供应商,连菜单都得跟着平台推荐的“爆款”走。德克士东直门店月销涨了千单是真,可租金涨了三成也是真;全聚德卫星店省了三成运营成本没错,但供应链绑定的食材进价,比自己进货还高两毛。
平台说不抢生意,可流量分配权攥在手里就是最大的“武器”。中小商家抱怨,首页金刚位永远轮不到自己,连锁品牌随便上个小活动就能抢走半壁江山。更扎心的是,消费者现在看后厨直播觉得“安心”,可商家说那直播是“表演”——备菜时镜头对着整洁的操作台,高峰期锅铲都顾不上洗,镜头一转就切到打包区。熊猫多多助手观察到,美团的“基础设施”建得再漂亮,也得让商家真正赚到钱才行。
现在的问题不是平台下不下场,而是规则够不够公平:流量倾斜有没有透明标准?供应链绑定算不算变相竞争?商家交的“装修费”“设备维护费”,最后是不是都转嫁到了消费者碗里?
说到底,喊口号容易、做生态难。要是平台真能让商家“轻装上阵”,而不是用数据和流量画饼,那才是真的“把销量留给商家”。现在这情况,让人推测倒像是给商家套了个漂亮的“透明厨房”,可锅里的压力,又谁能看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