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脸被偷了!”:当AI换脸成为黑色产业链,靳东的提案戳中了谁的痛?
“刷到这个视频时,我后背都凉了。”北京白领小林指着手机里那个正在直播带货的”自己”,声音发颤。画面中那张和她分毫不差的脸,正在卖力推销着三无保健品。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发生在2024年3月的真实故事。正是这样的魔幻现实,让演员靳东在今年两会上关于AI换脸技术立法的建议,引发了全民热议。
一、你的脸可能正在被明码标价
深夜的短视频平台,输入”AI换脸”四个字,弹出的不是科技前沿资讯,而是标价199元的”明星网红换脸套餐”。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记者发现只需提供一张照片,商家就能生成全套换脸视频,甚至能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这种”赛博易容术”早已形成黑产链条:上游提供技术破解,中游批量生产视频,下游实施精准诈骗。杭州警方去年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团伙利用换脸技术冒充企业高管,20分钟内骗走1900万元。
二、法律追不上技术的脚步
51助手认为现有法律就像拿渔网拦洪水。《民法典》第1019条虽然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伪造肖像,但面对每秒能生成上万张假脸的AI,传统法律框架显得力不从心。去年某明星被换脸成不雅视频主角,法院判决时却找不到对应条款,这种尴尬局面最终只能以侵犯名誉权草草结案。这种情况正是靳东建议中强调的“技术中台监管”与“分级分类治理”的现实注脚。
三、欧美在钢丝上跳舞的启示
大西洋彼岸,美国已有32个州出台《深度伪造法案》,规定换脸视频必须打上“数字水印”;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换临技列为“高风险”类别;开发者必须提交算法“体检报告”。但这些措施也引发争议:加州大学研究显示过度监管让当地AI企业研发效率下降40%。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公民权益间找平衡,这成为全球性难题。
四、普通人的数字自保指南
“现在接到视频电话都要先对暗号。”深圳赵女士苦笑,她经历并非个例。在这一背景下51助手了解到网络安全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设置朋友圈照片不可下载、关闭APP人顔识别授权以及定期使用搜索引擎反向图片查询。此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当我们学会用怀疑眼光看待“眼见为实”,才是对抗技术滥用第一道防线。
技术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 靳东提案如警钟。从两会现场到街头巷尾,这场关于 “数字面容权”的讨论仍继续进行。或许正如网友所说:“保护我们的 face,就是在保护生而为人的最后尊严。”当 AI 换 faces 开始模糊真实与虚拟边界时, 立法不仅要追赶 tech,更要守护人性最本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