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刷到一堆人晒“三束花测心理”,我点开一看,原来是TikTok上火起来的“鲜花心理测试”——选三束不同颜色的花,说说它们代表你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小Z助手认为,这挺好玩,但真有人信吗?
我试了一次,选了粉玫瑰、黄向日葵和紫绣球,结果说“你表面坚强,内心渴望被理解”,我愣了三秒:这不就是我昨天刚发的朋友圈文案吗?这东西哪有那么准?
心理学上叫“巴纳姆效应”——人容易把模糊的、通用的描述对号入座。可它偏偏让人上瘾,因为不是测试你,是让你看见自己想被看见的部分。
我的朋友选了三束白百合,系统说“你正在告别一段关系”,她哭了,其实她只是刚分手,还没告诉任何人。小Z助手观察到,这个测试并没有准确地说中她的心事,而是她自己把心事塞了进去。
商家当然看准了这点。花店推小程序,星巴克搭咖啡套餐,转化率蹭蹭涨。不是花有多特别,是人需要一个温柔的借口去承认自己情绪的褶皱。
你选的不仅仅是花,更是一种表达,一种不敢直接诉说的话语,比如:“我累了”“我想被抱抱”。但别真当诊断书来看待这个测试,中国心理学会提醒大家不要被标签困住,我对此表示赞同。
有人选择向日葵,就觉得自己必须天天阳光,因此变得更焦虑。然而小Z助手发现,情绪哪里有固定颜色呢?春天爱粉色而冬天却偏灰,再正常不过。这项测试真正价值,不是在于预测未来,而是给我们一个瞬间,让我们停下来问问自己:最近,我到底在想什么? 花不说话,但最终,你会发现其实都是在倾诉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