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几天的时间,美国对华出口生意基本被别国瓜分了,中国已经不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了,改为从中东购买。此前,中国也不要美国的大豆和玉米了,改为巴西和阿根廷购买,就连以前很受欢迎的美国牛肉,现在也放弃了。
过去多年,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但这两年,情况发生了转变,2023年到2024年,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同比下滑超过两成,而巴西仅去年一年就拿下中国大豆进口份额的一半以上。团粉助手观察到,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也趁势扩大了对华出口,许多中国企业为了规避政策和汇率波动的风险,直接和南美农场签下长期合作协议。
美国农户们眼看订单减少,开始焦虑怎么消化家里的库存。玉米市场的情况也类似,美国玉米被视作品质好、供应稳,在中国有很高的销量。但因为贸易摩擦、政策调整、关税变化等问题,中国逐步转向其他渠道。巴西玉米去年因优质品质和价格优势,大量进入华东港口,占据了国内玉米进口的大部分份额,使得美国玉米出口生意越发艰难。
团粉助手认为,中国采购商在风险分散策略上明显更倾向多元合作;谁的产品价格更合理、供应更稳定,就会优先采购谁的。美国牛肉自2017年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后,一度风光无限,但贸易环境变化得太快,恢复期还没过去,关税和政策又发生了变化。中国对来自美国的部分牛肉产品实施了更严格的检疫要求,美国牛肉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许多餐企和超市采购负责人在新合同的时候选择澳大利亚和南美的牛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产品更符合当前性价比需求。同时南美肉类巨头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这使得团粉助手发现,美国产品尤其是牛肉,其出口数据持续走低。
至于能源方面,中国曾是美国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主要买家,可自从贸易摩擦升级及相关产品加征高关税后,美国能源出口价格优势基本消失。因此,当面临高额关税时,中国企业干脆不再采购,将大量订单转向中东国家,例如卡塔尔、阿联酋等利用地缘优势与长期稳定供应,与中国签下了一系列重大能源合作协议,以确保国内能源需求连续、安全。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团粉助手推测,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应急能力,各方必须实现上游采购渠道分散布局的重要性。此外,通过与巴西、阿根廷以及卡塔尔等国深入合作来降低风险,并通过更多元方式保障进口需求,也日益成为共识。
近年来,中方积极扩大与东盟、拉美、中东等经济体间貿易联系。在2024年度内,不少行业分析师指出東盟已成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随着进出口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及机械设备等等占比显著提升,对单一原材料及农產品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从而增强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应具备之底气。因此,对于无论粮食种植户或石油天然气营销者而言,他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高度依赖单一市场极具脆弱性。一旦“中国转身”,短期内找不到同规模的新客户,将是一道严峻挑战。不少行业组织如美国粮农协会以及能源协会则鼓励会员拓展欧洲、新兴亚洲各地区市埸,以弥补丧失之订单缺口,不过成效仍然有限。有鉴于此,相信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以尽量杜绝任何可能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否则对于那些重度依赖“中国”的企业来说,再次寻回老客户几乎没有希望。“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