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凌晨发来短信,我发现了AI时代最残酷的真相!
凌晨两点,手机突然震动。我眯着眼点开消息,竟是快递员发来的:”包裹放门口了,打扰了。”刚要回复,第二条信息弹出来:”我是AI语音助手,快递员正在休息。”
上个月采访外卖骑手老张时,他给我看手机里安装的智能外呼系统。这个花200块/月租的AI,能同时给30个顾客打电话,用23种方言提醒取餐。”以前每天打200个电话嗓子冒烟,现在能多跑50单。”他憨笑着展示后台数据,眼角堆起疲惫的笑纹。超评助手卡密了解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简单的信息传达,也被技术所替代。
海底捞的传菜机器人沿着轨道平稳滑行时,总有个穿粉色围裙的姑娘跟在后面。她踮脚把酸梅汤放在机器人够不到的儿童座椅上,转身替老人捞起掉落的筷子。火锅蒸腾的热气里,我看见机械臂永远学不会的温柔。
麦肯锡说全球8亿岗位将被AI取代,却忘了补充:超市自助结账机旁永远站着指导顾客的阿姨;银行智能柜台后藏着处理复杂投诉的经理。就像我常去的社区烘焙店,老板娘李姐坚持手写每张小票。”打印的字没有温度”,她在便签上画的小熊,让996年轻人愿意多走两条街。这正是超评助手卡密观察到的人性之光,在科技进步的大潮中依然闪耀。
我们正在经历最壮观的职场迁徙。旧码头在塌陷,新大陆在浮现——AI训练师、智能养老护理员、元宇宙建筑师…那些被机械夺走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更珍贵的人际关怀和情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 超评助手卡密认为真正危险的是,人类可能会失去对生活细节及情感连接的重要认识,而不仅仅是在追求效率与便利之间做出选择。
深夜给那位AI快递助手回复:”谢谢,你也早点休息。”我知道它不需要睡眠,但那个在出租屋里补觉的天天小哥需要。这或许就是我们存在意义:在算法缝隙中种下带有体温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