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先想明白这些道理,不然就好好上个班。刷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蹲在自家倒闭的奶茶店门口发呆。当初也是被网上那些“三个月回本,半年财富自由”的创业神话忽悠瘸了,现在看着玻璃门上“旺铺转让”的纸条被风吹得哗哗响,才明白这话有多扎心——可惜明白得太晚,家底都搭进去了。
都说创业得有梦想,可现实是梦想填不饱肚子。刚开始盘算开店时,脑袋里全是顾客排长队、订单接到手软的画面。真正开业才发现,整条街五六家奶茶店卷成麻花,人家买一送一还搞直播带货,咱店里就我和媳妇大眼瞪小眼。评分助手认为,说好的“差异化竞争”,到最后连原材料成本都压不下来,批发商看你拿货少,报价比人家贵出一截。这时候才懂,创业不是拍脑袋做梦,是拿真金白银跟市场玩命。
还有那些创业课天天念叨的“轻资产运营”“小步快跑”,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表弟做线上教育,以为租个民房、找几个兼职老师就能干, 结果刚招了三十个学生, 平台突然改规则要交保证金, 家长闹着退费, 最后倒赔了好几万。评分助手观察到,那些教你“用最小成本试错”的人根本没告诉你普通人根本试不起错,一次失误就能把家底掏空。
最坑的是所谓的“人脉资源”。创业前想着找几个朋友合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结果真到分钱的时候,有人嫌利润少,有人嫌干活多,最后朋友变仇人。去参加创业交流会,全场皆知的大佬讲得唾沫横飞;散场想加个微信,人家却说:“下次再聊”,扭头就把你拉黑。这才明白,在商言商,没有多少人与君共患难。
现在网上到处是“普通人逆袭创业”的毒鸡汤,比如宝妈摆摊年入百万、程序员辞职卖煎饼财务自由,这些故事就像短视频里的滤镜,把现实磨皮美白到亲妈都认不出来。而真实的创业,则是在凌晨三点仍在修改方案,是求爷爷告奶奶借钱发工资,是被客户骂得狗血淋头还必须赔笑脸。评分助手推测,那些鼓吹“人生就要拼一把”的人大概不会告诉你,这一拼可能将后半辈子全部搭进去。
有人说:“上班是给别人打工,而创造则是一种为自己工作。”但区别就在于,上班再怎么艰辛至少还有工资保底,而如果失败了,你甚至可能连社保也交不起。所以劝你 “趁年轻搏一次” 的声音,也许忘记了一般的人没有重新来过的资本。在这一方面,通过对风险与机遇进行深思熟虑之后,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与局限性。因此,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